Page 555 - 无锡年鉴2023-PC
P. 555
附 录
支持滨湖筹建省级高新区、宜兴创 好型城市建设,推出国际人才公寓 持环古运河中心城区、蠡湖周边地
建国家创新型县(市)。聚焦集成电 9000 套(间)以上,大力提高在锡高 区和马山国际健康旅游岛发挥优
路封测领域打造国家级制造业创新 校学生留锡就业比例,引进大学生 势、做特做强,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
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双中心”,积 10 万人以上,推动高素质常住人口 新亮点。
极争取布局太阳能光伏等领域国家 更好更快集聚。 加速数字化转型步伐。力争
级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太湖实验室 (三)坚持实体为本,着力建强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 7000
承担更多重大战略任务,支持国家 现代产业体系。 亿元,努力建设“数实融合”示范
超算(无锡)中心迭代升级。组建市 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围绕 市。推进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
产业创新研究院,新增新型研发机 “465”现代产业体系,按产业集群分 支持企业探索大规模定制、柔性化
构 10 家以上。实施“太湖之光”科 类建立推进专班,建强“3010”重点 生产,培育产业细分领域专业服务
技攻关计划,探索完善科研经费包 产业链,出台各产业集群及首批重 商 20 个,完成 3000 家企业数字化
干制、研发风险共担机制和科技创 点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建设 诊断,打造 1000 个智能制造标杆,
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制定形成科创 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做 推动中小企业实施轻量化改造项
载体规范配置清单,新增投用功能 强智能传感器和车联网、工业互联 目 100 个。推进产业、政务、城市治
完备的科创载体 160 万平方米、科 网“一感两网”,建强物联网创新促 理等方面数字化转型提速提效,打
创孵化载体 50 家以上。深化与 12 进中心;制定落实集成电路产业高 造务实可感可持续的标志性应用场
家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合作,办好未 质量发展政策措施,优化“核心三 景。加快长三角(无锡)马山数据中
来技术合作长三角(无锡)峰会。发 业”结构,做大装备材料支撑,加快 心、雪浪算力中心等建设,推动全光
挥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完善科 “两圈两链”建设,加紧布局光(量) 网、5G 接入向企业端、用户端延伸,
技信贷风险代偿机制。 子芯片新赛道;持续建强生物医药 积极创建“IPv6+”创新之城,组建
增强教育优先发展实效性。 产业示范园区、培育园区,加快 P3 市大数据集团。围绕“数据、算法、
制定实施在锡高校高质量发展行 实验室、“两检验室”建设,力争产业 算力、应用”和“物联、数联、智联、
动方案,聚焦产业体系和产业链需 规模突破 1900 亿元;大力发展工业 场景”,做优做活做强数字生态。
求引进“双一流”高校在锡设立研 软件和信创产业,力促软件和信息 (四)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激发
究院。支持江南大学建设“世界一 服务业规模增幅达 15%。加快集聚 内在动力活力。
流学科”,会同东南大学实体化做强 新一代光伏、动力电池、氢能储能等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
无锡校区微电子等整建制学院,支 前沿项目,支持优势产业技改提升。 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着力降低
持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高质量发 全面推动“产业集群 + 特色园区” 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国有资本布
展,推动无锡学院、太湖学院提升办 发展,聚力打造 15 家集聚度高、承 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促进国资提升
学层次。加快市职业教育条例立法, 载力强的特色产业园。实施质量品 城投水平、增强产投能力、扩大科投
实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五项 牌“雁阵”工程,争创质量强国标杆 规模。推进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改革
行动,支持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升格。 城市。 部级试点,稳步实施集体经营性建
推进普通高中国家级“双新”示范 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编制新 设用地入市试点。严格工业用地转
区示范校建设,新建中小学幼儿园 一轮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 让监管,深化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
30 所,确保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超过 划,完善重点企业库、项目库、集聚 效评价结果运用,力争盘活更新产
60%;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政策, 区库,力促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 7% 业用地 1.8 万亩以上。完善统计监
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 以上。深化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 督机制,精心组织开展第五次全国
范区。 市建设,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积 经济普查。支持无锡经开区推进相
着力构筑优秀人才集聚地。 极发展数字文化和创意设计产业。 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加快完善
依托太湖人才计划、人才峰会“双品 支持平台经济发展,积极招引头部 新型投融资机制,整合运用 REITs、
牌”,加强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人 企业。出台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政 EOD、TOD、ABS、权益融资等多元
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 策,支持本土企业总部化发展,新增 化投融资模式。
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的“引育用留”, 认定总部企业 5 家以上。加强与头 拓展开放深度广度。大力发
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 200 部基金战略合作,构建覆盖企业全 展跨境电商、保税检测维修、离岸贸
个以上,努力打造国家级高水平人 生命周期的投资基金体系,力争注 易,推进海外仓全球布局和资源对
才集聚平台。推进青年和人才友 册基金总规模突破 5000 亿元。支 接,支持“一板块一特色”品牌出海;
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