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无锡年鉴2022
P. 101
特 载
服务平台建设。 护,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提升城 利”。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创建太湖
(六)进一步发挥城乡区域发展 市空间的公共性与多样性。完成做 流域水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统筹实
均衡优势,努力在一体化发展上取得 大做强梁溪区三年行动计划。以科 施水污染治理、水资源调配、水生态
突破,加快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区域中 产城人融合推进太湖新城、锡东新城 修复等工作,实现更高水平的“两个
心城市 等建设,高标准规划蠡湖未来城、运 确保”。深化全市域“美丽河湖”建设,
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认真落 河湾等地区,打造一批国际街区、国 把大运河无锡段、梁溪河作为整治提
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省、 际小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提升城 升的“一号工程”,实施蠡湖深度治理
市行动方案,创新完善一体化联系机 市国际化水平。积极推进国际会议 工程,确保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稳定
制,推动落地一体化重大项目,共建 中心、金融商务区等重大功能设施建 在 90% 以上、全市域河道水质优Ⅲ比
共享一体化科创工程。认真落实“五 设。建设公园城市,申报举办省园博 例达 70% 以上。实施大气污染治理
新”“三主”要求,努力成为新时代长 会。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创建国 工程,推进 PM 2.5 和臭氧浓度“双控双
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样板。主动推进 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减”,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土壤污染
苏锡常都市圈建设,共建苏锡常国际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 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
大都市区和环太湖科创圈。积极融入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坚持山水
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构建锡常泰湖 在系统推进“四化”同步中加快缩小 林田湖草协同治理,建立覆盖全市的
纵向联动机制,建设江阴—靖江高质 城乡差距。放大宁锡常接合片区国 “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量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深化与徐州 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五大城乡融 健全完善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负面清
南北共建,加强与延安、霍城、阿合奇、 合先导区及现代化先导镇的引领带 单,统筹推进太湖生态保护圈、江阴
海东、盘锦等地对口支援帮扶合作。 动效应。落实“四个优先”方针,促进 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宜兴生态保护
着力推进市域一体化。 坚持 人才、资金、科技等各类资源更多向 引领区“一圈两区”建设。实施生态
规划同编,严格落实“一轴一环三 乡村流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环境基础治理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
带”“一体两翼两区”国土空间开发 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城乡均衡配置。 划。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试点和滨
格局,优化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形成 推进国家美丽乡村重点县创建。下 水生态带修复试点工程。深化开展
一体化多层次城镇体系。坚持交通 定决心、花大力气推进现代“美丽农 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国土绿化等
同网,推进市域轨道交通、高速公路、 居”建设,精心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 行动,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
国省公路、快速道路“一张网”,推进 (七)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禀赋 护网络。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推
盐泰锡常宜铁路等高铁、锡宜高速扩 优势,努力在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好 进“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绿色城
建等高速、锡澄 S1 线和锡宜 S2 线等 转上取得突破,加快建设“美丽无锡” 市、森林城市、“无废城市”建设。
城铁建设,苏南硕放机场成为区域枢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编制实施 健全生态治理制度。完善严格
纽机场,无锡(江阴)港全面融入上 无锡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碳达 的生态监督体系和生态考核体系,落
海港,建成宜马快速通道,基本建成 峰总体方案,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 实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
市区快速中环线,形成一体畅通的轨 新,建设零碳技术产业园,争创碳达 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道交通和城市路网,成为全国性综合 峰试点城市。完善能源、水资源、建 度,全面执行对污染防治攻坚不力市
交通枢纽城市。坚持产业同链,推动 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提 (县)区政府严格惩戒措施。完善地方
重点产业链创新链合理分工、优势互 升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积 性法规规章,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
补、利益共享,加快锡澄、锡宜协同发 极利用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推进 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加强
展区建设,共建世界级产业链。坚持 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坚决遏制高 环保公安联动执法,健全行政执法和
民生同保,建立健全市域统一规范的 耗能高排放项目发展,加大落后产能 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开展生态环境损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促进优质公 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构筑绿色 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实施环责
共服务资源市域共建共享。 低碳、安全环保的产业体系。高水平 险制度。落实市生态补偿条例,探索
提高中心城市能级。建设人民 推进中瑞低碳生态城建设,推进国家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机制,实施太
城市,让城市既有“高度”又有“温 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级生态环 湖流域跨地区生态保护补偿试点。
度”。推进城市更新,健全公众参与 境科普基地建设。完善绿色消费政 (八)进一步发挥历史底蕴深厚
机制,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微 策体系,提高绿色产品供给水平。 优势,努力在文化软实力上取得突
更新”“快改造”放在重要位置,加快 加快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 破,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薄弱地区改造。 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突出环境问 打造精神文明建设高地。深入
注重对优秀历史建筑、历史风貌的保 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绿色福 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