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无锡年鉴2020
P. 113
专 文 11
基础,加快推进市域一体化,夯实区域 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区。 强与无锡市区产业协同,共同融入长
中心城市地位,合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 (二)深入推进苏锡常都市圈建 三角区域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智慧
城市群。 设服务省域一体化 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一)全面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 3. 共推苏锡常都市圈建设。加 支持宜兴与无锡市区合作,共同发展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大与苏州、常州两市合作力度,加快区 节能环保、集成电路材料、新能源、智
1. 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 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创新 能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
设。主动服务对接上海“五个中心” 分工协作,完善生态文明协同机制,支 6. 强化中心城区功能。聚焦中
和“四大品牌”建设,以产业科技、金 持邻界地区协同发展,加大资源共建 心城区功能提升,增强产业创新聚合
融服务、对外开放、文化交流以及公 共享和有效整合力度,探索协同治理 功能、文商旅服务功能、枢纽辐射功
共服务等领域合作为重点,承接上海 新模式,携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 能,持续提升集聚辐射能级。增强产
辐射效应,借力提升无锡城市能级。 强大产业辐射力的城市群。加快重大 业创新聚合功能。以无锡国家高新
加强产业链配套共建。对接上海全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苏锡常都市 技术产业开发区、锡山经济技术开发
球卓越制造基地建设,围绕两地重点 圈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以提升苏南硕 区、惠山经济开发区、无锡国家工业
发展的产业领域,共构物联网、集成 放国际机场枢纽服务功能为核心,逐 设计园等为重点,提升在国际国内产
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链。 步放大京沪高铁无锡东站区域客运功 业分工协作体系中的地位和层级。增
加强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主动融 能,加快构建高铁、城际铁路、市域铁 强文商旅服务功能。依托丰富的历
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科技创新 路、城市地铁相融合的复合化交通网 史文化和自然山水资源,整合环城运
体系,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 络。促进产业创新高地建设。依托优 河沿线文化旅游资源,高质量共同推
技术和应用型技术,开展跨领域协作 势企业、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推进各 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标准规划建
攻关。打造上海文旅康养“后花园”。 类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合作交流,形成 设蠡湖新城。加快中心城区智慧商
以江南文化为纽带,加强创意设计、 城市间联动协作、城市内部节点支撑 圈建设,打造商贸流通创新发展示范
艺术表演、会展广告等文化领域合 的集聚发展模式。 区,支持无锡经济开发区发展数字经
作。承接上海服务“溢出效应”。主 4. 引领锡常泰跨江联动发展。 济、总部经济、金融商务、会展服务,
动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引导 利用长江经济带建设契机,联合常 加快形成中心城区“双核”联动发展
无锡中小企业、科创企业加强与上海 州,加大与泰州的跨江协同发展力 新格局。增强枢纽辐射功能。聚焦
资本有效对接,推动无锡优质企业到 度,打通扬子江城市群南北中轴,扩 枢纽设施功能提升,建立枢纽经济产
上海证交所主板和科创板上市融资。 大协同发展范围。增强过江通道能 业体系。以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为重
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全面对接 力。重点推进江阴第二、第三过江通 点,完善机场及周边地区的航空口岸
上海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 道建设,提高跨江效率,提升江阴、靖 功能,打造区域性航空集散枢纽、苏
源,引进上海高校院所到无锡建办分 江两地同城化水平。提升南北共建 南临空产业集聚高地。建设高铁枢
校或研究院,主动吸引上海高层次医 园区建设水平。鼓励江阴与靖江等 纽经济区,发挥锡东新城商务区门户
疗机构到无锡开设分支机构。 开展全面交流合作,打造船舶海工、 作用,打造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
2. 对接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 医药健康、特色冶金、港口物流等跨 “桥头堡”。建设海港枢纽经济区,加
以生态绿色发展为重点,对接南京、 江特色优势产业,建设江阴—靖江高 快港产城融合发展,推进无锡(江阴)
杭州都市圈建设,与宁杭沿线城市共 质量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 港转型升级,打造长江经济带江海联
同建设长三角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绿 (三)着力做强市域一体化 运枢纽、临港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色发展前沿阵地。联合推进生态治 5. 加快锡澄锡宜一体化发展。 三、重点任务
理。开展生态环境跨界交流合作,合 坚持“一体两翼两区”总体空间布局, (一)建设先进制造核心区,构
力构建宁杭绿色生态发展廊道。链 形成锡澄锡宜之间空间共构、功能共 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
接宁杭创新资源。支持南京高校院 生、产业共谋、设施共建、环境共治的 7.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先
所在无锡建设分院和研究所,联合开 良好格局,实现市域同城发展,把江 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深度参与长三角
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应用。 阴打造成为长江下游以高端制造为 产业链分工协作,重点打造物联网、集
在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领域 特质的新兴中心城市、跨江联动发展 成电路、高端装备、新能源、高端纺织服
加强与杭州的互动合作,增强无锡经 的重要节点城市,把宜兴打造成为宁 装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高
济发展新动能。拓展南向发展空间。 杭生态经济带新兴中心城市。推动 端软件、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新材
支持宜兴与溧阳、长兴、安吉、郎溪、 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阳园区 料、特钢等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第五
广德以及上海白茅岭农场联合打造 与惠山转型集聚区合作开发建设,加 代移动通信技术(5G)、高性能计算和